星期一, 2月 18, 2008

70=100-30 or 70=0+70?

靜下心問自己:如果您的成績是70分,你會怎樣看這個70分?



有些人會從100分往下「減」,會覺得自己表現有夠差勁,因為「差30分」才能達到滿分(減法原則)。但也有些人會習慣從0分往上「加」,覺得自己從完全不懂的0分進步到70分,表現得已經很不錯(加法原則)。



成功人士對成績表現的解讀方式:加法原則

事實上,基於定位自己的本性,人在任何環境,都會習慣用一把尺來評估自己的表現。表現好的時候,我們當然很開心;但是當表現不很理想時,每個人的反應就很不一樣!



根據這幾年在職場的觀察,我發現一些混得不錯的朋友,他們在面對好成績時的反應與一般人相似,就是那種一點點興奮加上一點點謙虛。但是他們在面對成績不佳時的反應,似乎就與一般人不太一樣。他們習慣用「加法原則」去看待自己不太理想的成績。



加法原則: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

因為運用「減法原則」面對不理想的成績時,我們會本能地覺得自己比較差勁。特別是當將減法原則用在所有的人事物上時,我們會覺得這個差20分、那個少10分、這項又欠15分……。而人對自己能力的看法或自信心,就在「差」、「少」、「欠」的負向思維下,一點一滴的流失掉。時間久了,這樣的思維更會讓我們習慣選擇放棄,而失去很多可能性。


相反地,當運用「加法原則」面對不理想的成績時,我們會本能地覺得自己還不賴。特別是當我們將減法原則用在所面對的人事物上,會覺得這個目前已經可以做到80分,這個更棒可以達到90分,而這個85分的只要多堅持一下下就可以有所突破……。因此,人對自己能力的看法或自信心,就在「做到」、「達到」、「多一點點」的正面思維下,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。

不要讓一個成績決定你生命的悲歡離合

時間過得很快,轉眼又到了年底打考績的時候。有些考績向度的分數比較客觀,例如:產量、業績、出勤…;但有些考績向度的分數則比較主觀,例如:人際溝通表現、團隊合作表現、認真負責表現….。在面對客觀考績向度時,因為數據客觀所以我們往往可以心平氣和面對。但面對主觀考績向度時,因為分數打的比較主觀,所以看到分數時,我們往往會有比較多的情緒。



為了讓員工接受,一些企業會想些辦法讓這個分數變得比較客觀一些。例如:由自己給自己打考績,加上主管(甚至同儕、部屬)給你打考績….,利用這種集合眾人的主觀方式,以便產生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字。但比較可惜的是,一般人在面對成績不甚理想時,心理還是會OOXX。所以在歲末之際,很多職場工作者的悲歡離合,往往受到這個數字的牽動。但多數的牽動,不是來自於公司,而是來自於自己如何解讀這個成績。



良率與妥善率可以做到100%,做人做事可以100% 嗎?

記得大學一年級時,有位老師曾說「人的東西,沒有100分」。那時聽到這句話,心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。但經過十多年後,發現「人的東西,確實沒有100分」。因為角度與立場的不同,對你或某些人是100分的事,對另外一些人來說,可能只有50分或60分(甚至是0分)。既然「人的東西」沒有絕對的100分,或許我們可以比較坦然的態度,去接受自己做人做事方面的績效考核結果。相信抱持「加法原則」來解讀這些數字時,我們才
有機會從中看到自己更多

引用網址:http://forum.30.com.tw/Board/show.aspx?go=839

0 意見: